现代农业发展呼唤农险改革创新
2019-04-22 来自: 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网 浏览次数:317
“三农”问题是两会期间的热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表示,近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虽然有力支持了地区区域性特色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但其中农畜产品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险种类单一、保额小而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则建议,要将保险与农业支持政策充分结合,开展成本和收入保险,完善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8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至3.46万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加到572.65亿元。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已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亚洲 第一;其中,养殖业保险和森林保险业务规模居全球 第一。2017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研究报告》则预期2020年我国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将增长35.35%,达到10.5%左右,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接近24%。在2030年前后,种植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将提高到16.2%左右的水平,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将超过4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此前指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广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农业保险深度上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这也折射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农业经济现代化方面的不足,继续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来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全 面深化农村改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保险还是以传统的由政府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为主,政策性农险占据农险保费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要在推进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就不能忽视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包括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等举措。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正在由此前的“低保障、广覆盖”转向“扩面、提标、增品”,这一思路就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异曲同工。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保险已具备可观的业务规模,但在承保覆盖率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以种植险为例,从国内市场来看,农作物具有显著的地区性特征,各地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麦肯锡此前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表示,即使在部分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的承保覆盖率仍存在显著低于该类农作物全国平均水平的现象。而在养殖险方面,目前畜牧养殖保险覆盖的品种仍然十分有限,奶牛、肉牛、绵羊等农产品各地的补贴政策不一,在部分地区甚至未纳入政策性农险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既需要提高承保覆盖率,也应在承保品种上有所拓展。
近年来,围绕着服务农业发展,农业保险也在积极探索创新,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保险+期货”就是其中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创新模式在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风险保障模式的升级,为更广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风险保障。一位财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保险+期货”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缓解农民受价格波动影响导致的增收难问题,还有利于解决农民和农企融资难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支持新型农业组织和农业企业发展。除“保险+期货”模式外,还有像指数保险等创新农险产品也在多地落地后收到不错的反响。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保障需求创新开发农险产品,也应是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的题中应有之义。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扩大保险产品试点范围。
当然,在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的过程中,更有力地发挥科技的作用至关重要。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就能够极大地帮助保险公司发掘当地农业的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在向“扩面、提标、增品”转变的过程中,科技运用理应成为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